宁夏机构编制网欢迎您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主站 |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经验交流
中宁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
作者: Admin 文章来源: 宁夏机构编制网 更新时间: 2010-02-23

      近日,由自治区编办牵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组织部、政策研究室、自治区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参加的全区政府机构改革检查验收工作组,对中宁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检查组主要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现场观摩、召开座谈”四种方式,重点围绕“政策措施、职能转变、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创新机制”五大内容,二十条标准,进行逐项逐条验收,通过听汇报、查阅档案资料和深入有关部门及乡镇实际查看印章、牌子、工作运行及职责履行等情况后,检查组对中宁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中宁县在政府机构改革中,突出四方面。

      一、转变政府职能,突出改革重点

      转变职能是这次政府改革的核心,也是衡量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我们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重点突出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四个分开”步伐和“四个职能”转变。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对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快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转变。将原承担行政职能的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畜牧局、广播电视局和扶贫开发办公室分别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并对其职能进行调整和明确。二是突出政府履行职责。改革后,县政府工作重点调整到贯彻执行中央和自治区制定的政策法规,规划指导区域产业发展,依法管理本区域的各项经济社会事务等方面。尤其突出了教育、文化、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公务服务。同时强化了县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进一步加强了县政府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职责。三是改革创新“窗口”机构的服务机制。我们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改进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机构服务机制。县政府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原262件审批服务事项减为190件,减少了72件。建成政务服务中心,把各部门、单位涉及法律法规、行政许可、证件办理等服务项目纳入中心,变分散办公为集中办公,并公开办事依据、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各乡镇政府设立便民服务中心、行政村设立便民服务站、村组设立便民服务点,层层打造便民利民平台,逐步实行便民服务网络化, 有效提升了政府服务质量。四是推行政务公开,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县政府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实行政务公开领导责任制,及时有效地向社会公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民生工程及重大投资使用等事项;各乡镇、部门(单位)定期或不定期向全社会公开本乡镇、部门(单位)的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及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关注民生的事项,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

      二、理顺职责关系,强化责任落实

      结合政府职能调整与转变,合理划分了县政府与乡镇之间的职能和权限。按照权责一致的事权配置原则,合理划分各工作部门与乡镇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能和权限,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了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部门“三定”规定中,按照行政审批事项,明确了该减掉的职能必须减掉,对增加、加强及调整的职责都予以明确。为了厘清各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的职责交叉,我们以政府办下发《关于明确政府各工作部门及部门管理机构职责的通知》,重点进行划分。同时,县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效能目标管理、行政问责等制度,强化责任追究,真正做到用权受监督,滥权受追究,切实解决权责脱节问题。

      三、规范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

      在本次政府机构改革中,我们把调整规范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和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抓手,严格按照职能转变的要求和区党委、政府规定限额的要求,全县政府设置工作部门21个,部门管理机构3个。在设置中,以构建符合中宁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县级政府管理体制为目标,立足实际,注重三需要。一是理顺体制机制的需要。将原建设与环境保护局撤销,把建设与环境保护局承担的环境保护职责单列,成立环境保护局。另外将原农业局和畜牧局合并组建农牧局,原经贸局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合并组建为工业商务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原自治区垂直管理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调整为县卫生局管理的部门管理机构等。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建设,使各种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在调整优化组织结构中,更加关注和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住房、道路、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比如组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原交通局更名为交通运输局,将原人事劳动保障局更名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三是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枸杞产业是中宁县乃至宁夏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我们因地制宜,组建林业和枸杞产业发展局,既体现了地方特色,又有利于上下对接,有利于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另外,按精简的要求,优化岗位设置,政府各工作部门及部门管理机构全部实行岗位设置。同时,按职责转移的要求,及时清理规范政府议事协调机构,从2005年至今共成立49个,目前调整47个,废止17个。并对全县事业单位按照“增设一机构,必须撤销一机构”的设置原则,通过撤、并、组、建,全面进行清理整顿。

      四、严格控制编制,加强监督制约

      在编制管理上,一是严控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我们按照中央确立的“控制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服务发展”的原则,依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调任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等有关规定,提出了严守三不超,即行政机构和领导职数不超限额;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不超限额;财政供养人员不超编制数。力促三协调,主要通过加强和改进机构编制管理,提高人员编制的使用效率,支持协调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协调处理总量控制与结构性矛盾的关系;协调处理好定编定岗到人、实名制管理与搞活用人机制、加速人员流动的关系;协调处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员与公共服务及公共管理需要增加人手的关系。在不突破编制总量的原则下,重点对政府各工作部门及部门管理机构的行政编制进行重新核定,严格按规定核定了领导职数。全县共核定编制7437名,实有人员7283名(包括2007年至2009年招聘的272名特岗教师)。其中:行政编制1044名,实有人员1041名;事业编制6393名,实有人员6242名。另外,根据自治区编办有关文件,对全县11个乡镇行政编制进行重新核定,共核定乡镇行政编制259名。二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结合县政府机构改革,多次深入各部门、乡镇对人员编制及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纪检(监察)、编制、教育、人事、财政、纠风办等部门联合出击,集中时间、人力,对全县各中小学校教职工的在职在岗、在职不在岗等情况进行摸底核实。通过核实,全县共137个中小学校(其中教学点28个),对清理出在职不在岗教职工予以处理。三是定期召开人大代表会议,对财政部门是否严格按照核定编制预算单位经费、按在编人员核拨工资等情况进行审议,全面监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原文链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