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首府城市对人口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显现,庞大的人口流入使得银川市在校学生数快速增长,教育领域编制供给已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市委编办始终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首要民生工程,在全市事业编制总量规模小、现有存量少、各项事业刚性需求旺盛、调剂难度大的情况下,优先谋划、优先满足、优先保障,多措并举加强全领域各学段教师编制资源配置,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机构编制支撑。
一是搅活“池水”、挖潜存量,用好用活现有编制。针对有限的编制资源,市委编办在积极向上反映教育领域编制困难、争取支持的同时,从内部找出路、想办法、挖潜力。通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和其他专项改革、行业改革,进一步精简压缩重复设置、职能弱化、规模较小、任务不饱和事业单位,挖潜调剂出的各类事业编制资源,优先保障基础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二是创新管理、丰富供给,多渠道满足发展急需。集中管理空编资源实现规模效应,在不突破编制总量的前提下,通过统筹市本级缺编情况相对缓和的中小学现有空编资源暂调借给急需学校,预先使用市本级中小学3年内退休教师空出编制等调剂手段,做大编制周转池,实现先进后出、周转利用,优先用于补充新(扩)建中小学编制需求。同时创新管理方式,在宁夏幼儿师范专科学校、银川职业教育学院、银川特殊教育中心等3所非义务教育学校试点“编制+员额”管理模式,员额教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保障,与在编人员同等待遇,由学校自主招聘、灵活使用,缓解编制短缺困难。
三是区域统筹、能上能下,坚持“一盘棋”思路。建立编制资源统筹配置和跨县区调整工作机制,市本级为减轻辖区办学负担,近年新建的中小学所需编制,按照市与辖区6:4分担比例,根据办学规模逐年从辖区上划一定比例编制。为提高公办幼儿园覆盖率,实现“5080”目标任务,市本级通过“减上补下、市级支持、三区挖潜”的方式,挖潜内部资源,精简收回事业编制下划市辖三区,补充辖区公办园编制缺口,统筹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四是腾退清理、加强管理,提高编制使用效益。联合教育部门对学校教职工编制使用情况进行调研评估,严禁挤占、挪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以各种形式吃空饷,严禁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借用教职工,严格控制学校管理人员、教辅人员补充,逐步压缩非一线教学人员比例,对适合社会力量提供的工勤和教学辅助等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提高编制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