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改革基础 强化公益服务 扎实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综述
近年来,我区按照中央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中央编办的工作部署,立足全区事业单位现状,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夯实基础,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注重深化学习,明确改革任务和工作思路
中央5号文件印发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协调会议,认真学习中央5号文件和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座谈会精神,结合宁夏实际研究确定了“评估—清理—规范—分类—改革”五步走的工作思路。为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思想认识,自治区党委、政府研究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中央5号文件的通知,组织召开了全区事业单位改革及清理规范工作座谈会,及时动员部署,学习改革政策,明确改革任务。自治区编办在自治区党校举办了两期全区机构编制系统干部业务培训班,在5个地级市分片举办了事业单位改革及清理规范工作培训班,进一步强化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理论的学习,理清工作思路。在深入学习调研的基础上,自治区编办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主要任务、方法步骤、组织领导等事项,从总体上对贯彻落实中央5号文件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目前,《实施意见》正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
二、注重加强领导,建立有力高效的工作机制
为加强对分类改革工作的领导,自治区党委、政府成立了以王正伟主席为组长,齐同生常务副主席、刘慧副主席为副组长,纪检、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12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领导小组会议工作规则和2011年工作要点及成员单位分工的意见,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和高效的协作推进机制,形成了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全社会联动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合力。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研究制定改革政策和措施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需求和承受能力,合理安排改革的力度和推进的速度,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加强舆论宣传,利用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合理引导社会舆情,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改革氛围。
三、注重夯实基础,扎实开展事业单位评估和清理规范
一是深入开展调研评估,摸清事业单位“家底”。为了摸清情况、找准问题,为清理规范和分类提供决策依据,自治区编办着重把基础工作做细、做实。利用半年时间,分级组织对全区7000多家事业单位的职责配置及履责情况、机构编制执行和事业单位运行等情况进行了调研评估。仅自治区本级就召开了400多次座谈会,查阅了上万份法律法规和文件资料,全面掌握了各类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机构设置、编制配备、职责履行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清理规范的重点和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为开展清理规范、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及分类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是扎实开展清理规范,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在清理规范中既严格执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又充分考虑我区实际,着眼社会发展,因地制宜做好清理规范工作。坚持做到只要符合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和要求的,下决心进行“撤、并、减、转”,为加快推进改革创造条件。通过“提出意见、沟通协商、审核报批、组织实施”四个阶段的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清理规范工作任务。全区共撤并事业单位555个,改企转制事业单位29个,核减事业编制4436名,规范了558个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和机构名称等。通过清理规范,强化了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优化了布局结构,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提高了公益服务水平,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是积极开展模拟分类,为实际分类做好准备。分类工作是今年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自治区编办及早谋划,制定了开展分类工作的具体方案,分四个阶段对开展分类工作进行筹划安排。结合清理规范工作,按国家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地方法律法规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法定依据进行了筛查,并坚持以国家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为依据界定行政类事业单位;对社会化程度较高,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纳入经营类事业单位范畴。通过开展模拟分类,发现和掌握了分类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下一步实际分类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四、注重改善民生,加快推进民生领域的行业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整合区市演艺院团,组建宁夏演艺集团,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制定了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和县级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编制投入,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调整全区社保、医保管理体制,理顺了职责关系,完善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布局,研究完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机构编制标准,及时调整并重新核定教职工编制,促进了我区基层教育事业发展。调整理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体系,整合自治区建设工程、土地和矿业权、招投标交易服务机构,组建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机构,搭建了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实现了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依法办事、规范管理、阳光交易,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五、注重机制创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创新建立了事业编制分类管理制度。将事业单位辅助性岗位、工勤技能岗位逐步改用聘用编制,单位自主用人,签订劳动合同,人员能进能出,打破了传统的“一时做事,终身养人”的财政供养模式,激活了事业单位用人和分配制度,提升了事业单位发展活力。二是建立完善了事业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制度。针对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相同规模事业单位之间事业编制总量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重新核定市县事业编制总量,增减结合、动态调整,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的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探索建立了事业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制度。根据公益服务供求变化状况和事业单位运行情况,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有增有减、动态管理”的原则,适时调整机构、编制,力求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利用行业体制改革和清理规范核减出来的人员编制,加大对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和工业园区、社会管理方面的投入,较好地发挥了机构编制资源在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中的服务和保障作用。
近年来,我区按照中央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和中央编办的工作部署,立足全区事业单位现状,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夯实基础,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注重深化学习,明确改革任务和工作思路
中央5号文件印发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协调会议,认真学习中央5号文件和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座谈会精神,结合宁夏实际研究确定了“评估—清理—规范—分类—改革”五步走的工作思路。为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思想认识,自治区党委、政府研究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中央5号文件的通知,组织召开了全区事业单位改革及清理规范工作座谈会,及时动员部署,学习改革政策,明确改革任务。自治区编办在自治区党校举办了两期全区机构编制系统干部业务培训班,在5个地级市分片举办了事业单位改革及清理规范工作培训班,进一步强化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理论的学习,理清工作思路。在深入学习调研的基础上,自治区编办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原则、主要任务、方法步骤、组织领导等事项,从总体上对贯彻落实中央5号文件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目前,《实施意见》正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
二、注重加强领导,建立有力高效的工作机制
为加强对分类改革工作的领导,自治区党委、政府成立了以王正伟主席为组长,齐同生常务副主席、刘慧副主席为副组长,纪检、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12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领导小组会议工作规则和2011年工作要点及成员单位分工的意见,建立了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和高效的协作推进机制,形成了领导重视、齐抓共管、全社会联动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合力。注意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研究制定改革政策和措施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需求和承受能力,合理安排改革的力度和推进的速度,先易后难,稳步推进。加强舆论宣传,利用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合理引导社会舆情,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改革氛围。
三、注重夯实基础,扎实开展事业单位评估和清理规范
一是深入开展调研评估,摸清事业单位“家底”。为了摸清情况、找准问题,为清理规范和分类提供决策依据,自治区编办着重把基础工作做细、做实。利用半年时间,分级组织对全区7000多家事业单位的职责配置及履责情况、机构编制执行和事业单位运行等情况进行了调研评估。仅自治区本级就召开了400多次座谈会,查阅了上万份法律法规和文件资料,全面掌握了各类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机构设置、编制配备、职责履行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了清理规范的重点和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为开展清理规范、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及分类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是扎实开展清理规范,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在清理规范中既严格执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又充分考虑我区实际,着眼社会发展,因地制宜做好清理规范工作。坚持做到只要符合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和要求的,下决心进行“撤、并、减、转”,为加快推进改革创造条件。通过“提出意见、沟通协商、审核报批、组织实施”四个阶段的工作,较好地完成了清理规范工作任务。全区共撤并事业单位555个,改企转制事业单位29个,核减事业编制4436名,规范了558个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和机构名称等。通过清理规范,强化了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优化了布局结构,规范了机构编制管理,提高了公益服务水平,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是积极开展模拟分类,为实际分类做好准备。分类工作是今年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自治区编办及早谋划,制定了开展分类工作的具体方案,分四个阶段对开展分类工作进行筹划安排。结合清理规范工作,按国家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地方法律法规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法定依据进行了筛查,并坚持以国家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文件规定为依据界定行政类事业单位;对社会化程度较高,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纳入经营类事业单位范畴。通过开展模拟分类,发现和掌握了分类工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下一步实际分类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四、注重改善民生,加快推进民生领域的行业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整合区市演艺院团,组建宁夏演艺集团,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制定了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和县级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编制投入,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调整全区社保、医保管理体制,理顺了职责关系,完善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布局,研究完善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机构编制标准,及时调整并重新核定教职工编制,促进了我区基层教育事业发展。调整理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体系,整合自治区建设工程、土地和矿业权、招投标交易服务机构,组建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机构,搭建了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实现了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依法办事、规范管理、阳光交易,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五、注重机制创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是创新建立了事业编制分类管理制度。将事业单位辅助性岗位、工勤技能岗位逐步改用聘用编制,单位自主用人,签订劳动合同,人员能进能出,打破了传统的“一时做事,终身养人”的财政供养模式,激活了事业单位用人和分配制度,提升了事业单位发展活力。二是建立完善了事业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制度。针对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相同规模事业单位之间事业编制总量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重新核定市县事业编制总量,增减结合、动态调整,着力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的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探索建立了事业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制度。根据公益服务供求变化状况和事业单位运行情况,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有增有减、动态管理”的原则,适时调整机构、编制,力求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利用行业体制改革和清理规范核减出来的人员编制,加大对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和工业园区、社会管理方面的投入,较好地发挥了机构编制资源在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中的服务和保障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