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自2011年3月中央5号文件印发以来,全区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分类改革的部署和要求,立足本地、本部门事业单位现状,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分类改革工作的领导。自治区专门成立了以正伟主席为组长,同生常务副主席、刘慧副主席为副组长,纪检、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12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印发了《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011年工作要点及任务分工的通知》、《2012年工作要点》、《清理规范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了分工协作机制。各成员单位按照任务分工,认真研究相关配套政策和落实措施。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人社厅分别研究起草了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完善相关财政政策、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等配套政策和措施,正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各市、县(区)也相应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开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深入开展评估检查,摸清事业单位“家底”。全区集中半年时间,分级对近7000个事业单位的职责配置及履责情况、机构编制执行情况、机构编制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和事业单位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估检查,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机构设置、编制配备、职责履行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开展清理规范、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和分类推进改革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在评估检查中,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组织、人社、财政部门全程参与,评估工作扎实、有效。
三是组织开展清理规范,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各地、各部门坚持增减结合,动态调整,很好地完成了以“撤、并、转、减”为重点的清理规范任务。全区共撤销286个法定履责依据已经消失、特定工作任务已经完成以及职责任务萎缩的事业单位,整合260个职责相近、规模较小、设置过于分散的事业单位,将具备改制条件的23个演艺院团以及部分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退出事业单位序列,核减长期大量空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空编2367名,核销人员控制数2088名,规范了558个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和机构名称等事项。通过清理规范,较好地解决了一些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编制配备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并将撤并事业单位的机构数额和核减收回的事业编制逐步调整增加到急需加强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工业园区等涉及民生、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单位,进一步增强事业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的科学性。
四是认真做好分类工作,夯实分类改革基础。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各地、各部门按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地方法律法规对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法定依据进行了筛查。自治区编办、自治区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职能和经费认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全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职能认定和经费管理。参照中央事业单位分类目录和西北片区事业单位分类参考目录,选择部分市、县进行实地调研,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进行模拟分类,初步研究提出了我区事业单位分类标准和分类目录,正在深入论证,拟按计划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见后,按程序提请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实施。
五是组织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推进我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开展试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参照中央编办的做法,成立了以自治区编办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纪检(监察)、组织、财政、人社、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治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小组,在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一指导、协调全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自下而上酝酿、推荐,初步确定宁夏大学附属中学、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银川市实验中学、银川市中医医院、银川市高级中学、石嘴山市光明中学、石嘴山市中医医院7个单位为先期试点单位。8月下旬,中央编办调研组对我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指导,对我区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的前期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六是统筹推进行业体制改革,认真研究解决关系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问题。行业体制改革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医改办和自治区文化、教育、卫生、人社、科技等相关部门按照中央和自治区既定的改革部署和领导协调机制,采取成熟一个改一个、成熟一批改一批的办法,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行业体制改革。整合区市演艺院团,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将一批符合条件的国有文化演艺单位退出事业单位序列,组建演艺集团,积极推进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制定了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改革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和基层民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调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制定完善了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机构编制标准,及时调整并重新核定教职工编制,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整合自治区和市县建设工程、土地和矿业权交易、政府采购等招投标交易服务机构,组建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搭建了统一、有序、公正、透明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提请自治区编委研究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进一步理顺了自治区“一号工程”宁东基地及部分市、县(区)重点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紧跟“两区”建设步伐,积极研究完善有利于“两区”建设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配置,为“两区”建设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七是加大改革政策学习宣传力度,营造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召开常委会议、专题会议,认真学习中央5号文件和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座谈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区分类改革工作。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中央5号文件的通知,对学习宣传中央5号文件精神进行了安排部署。各市、县(区)党委、政府、编委和自治区各部门也分别召开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编委会议和党委(党组)会议,认真传达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各级采取专题培训和以会代训的方式,加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法规和业务培训,学习有关政策,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宣传部门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制作专题片和在宁夏日报等新闻媒体刊发分类改革理论文章和答记者问等形式,广泛宣传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各地、各部门也通过报刊、网络、简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改革氛围。
自2011年3月中央5号文件印发以来,全区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分类改革的部署和要求,立足本地、本部门事业单位现状,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分类改革工作的领导。自治区专门成立了以正伟主席为组长,同生常务副主席、刘慧副主席为副组长,纪检、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12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印发了《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011年工作要点及任务分工的通知》、《2012年工作要点》、《清理规范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建立了分工协作机制。各成员单位按照任务分工,认真研究相关配套政策和落实措施。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人社厅分别研究起草了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完善相关财政政策、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等配套政策和措施,正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各市、县(区)也相应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开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深入开展评估检查,摸清事业单位“家底”。全区集中半年时间,分级对近7000个事业单位的职责配置及履责情况、机构编制执行情况、机构编制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和事业单位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估检查,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机构设置、编制配备、职责履行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开展清理规范、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和分类推进改革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在评估检查中,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组织、人社、财政部门全程参与,评估工作扎实、有效。
三是组织开展清理规范,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各地、各部门坚持增减结合,动态调整,很好地完成了以“撤、并、转、减”为重点的清理规范任务。全区共撤销286个法定履责依据已经消失、特定工作任务已经完成以及职责任务萎缩的事业单位,整合260个职责相近、规模较小、设置过于分散的事业单位,将具备改制条件的23个演艺院团以及部分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退出事业单位序列,核减长期大量空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空编2367名,核销人员控制数2088名,规范了558个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和机构名称等事项。通过清理规范,较好地解决了一些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不科学、人员编制配备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并将撤并事业单位的机构数额和核减收回的事业编制逐步调整增加到急需加强的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工业园区等涉及民生、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单位,进一步增强事业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的科学性。
四是认真做好分类工作,夯实分类改革基础。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各地、各部门按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党中央国务院文件、地方法律法规对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法定依据进行了筛查。自治区编办、自治区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职能和经费认定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全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职能认定和经费管理。参照中央事业单位分类目录和西北片区事业单位分类参考目录,选择部分市、县进行实地调研,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进行模拟分类,初步研究提出了我区事业单位分类标准和分类目录,正在深入论证,拟按计划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见后,按程序提请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实施。
五是组织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推进我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开展试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参照中央编办的做法,成立了以自治区编办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纪检(监察)、组织、财政、人社、教育、卫生等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为成员的自治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小组,在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一指导、协调全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自下而上酝酿、推荐,初步确定宁夏大学附属中学、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银川市实验中学、银川市中医医院、银川市高级中学、石嘴山市光明中学、石嘴山市中医医院7个单位为先期试点单位。8月下旬,中央编办调研组对我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了调研指导,对我区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的前期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六是统筹推进行业体制改革,认真研究解决关系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问题。行业体制改革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自治区医改办和自治区文化、教育、卫生、人社、科技等相关部门按照中央和自治区既定的改革部署和领导协调机制,采取成熟一个改一个、成熟一批改一批的办法,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行业体制改革。整合区市演艺院团,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将一批符合条件的国有文化演艺单位退出事业单位序列,组建演艺集团,积极推进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制定了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改革社会保险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和基层民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调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制定完善了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机构编制标准,及时调整并重新核定教职工编制,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整合自治区和市县建设工程、土地和矿业权交易、政府采购等招投标交易服务机构,组建区、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搭建了统一、有序、公正、透明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提请自治区编委研究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开发区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进一步理顺了自治区“一号工程”宁东基地及部分市、县(区)重点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紧跟“两区”建设步伐,积极研究完善有利于“两区”建设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配置,为“两区”建设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七是加大改革政策学习宣传力度,营造推进改革的良好氛围。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召开常委会议、专题会议,认真学习中央5号文件和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座谈会精神,研究部署我区分类改革工作。自治区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入学习中央5号文件的通知,对学习宣传中央5号文件精神进行了安排部署。各市、县(区)党委、政府、编委和自治区各部门也分别召开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编委会议和党委(党组)会议,认真传达学习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各级采取专题培训和以会代训的方式,加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法规和业务培训,学习有关政策,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宣传部门与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通过制作专题片和在宁夏日报等新闻媒体刊发分类改革理论文章和答记者问等形式,广泛宣传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各地、各部门也通过报刊、网络、简报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改革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