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市在六个方面狠下功夫 着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试点
自2007年5月自治区批复中卫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方案以来,中卫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转变职能为核心,围绕明确乡镇职责重点、优化机构编制配置、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考核机制的目标任务,在六个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法制型乡镇的目标,将乡镇职能定位在“执行政策、发展经济、搞好服务、维护稳定”四个方面,规范管理性职能,强化公益性职能,剥离经营性职能,把安全生产、土地管理、乡村规划、环境保护、农技推广等以行政执法为主的职能上划到市县政府职能部门,把生产经营性职能推向市场和中介组织,有效解决了乡镇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改革后一些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各行政村设立了便民服务站点,配备了便民服务网络员,对信访、农技服务、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事关民生的事宜实行 “一站式”服务,形成了村级代跑、乡镇代办、部门办结的三级联动服务机制,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二是在优化机构设置上狠下功夫。结合乡镇的地域特点、产业发展和工作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置乡镇内设机构,既体现乡镇“共性”,又突出“个性”。在“三办三中心”的基础上,在3个乡镇增设了社区管理办公室,在10个乡镇增设了特色产业服务中心。对乡镇领导职数重新核定,扩大交叉任职范围,使领导职数精简了2.9%。工作人员按照“三定”和“九定”方案,采取了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岗位,干部队伍进一步精干。
三是在理顺权责关系上狠下功夫。针对乡镇“承担无限责任,行使有限权利”的实际,从乡镇与部门责权关系入手,进一步明晰了县乡事权,划分了责权关系,凡是明确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责任,不准转嫁给乡镇政府承担,确实需要乡镇配合工作的,有关部门要给乡镇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并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同时,规范对乡镇的评比达标事项,减少乡镇一票否决指标,实现了对乡镇工作的减负、减压和松绑,使乡镇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执行政策、发展经济、搞好服务、维护稳定”上,把更多的力气用在“干得了、干得好”的工作上,有效改善了乡镇权责不对等的体系。
四是在干部管理考核上狠下功夫。按照全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精神和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目标要求,将原隶属乡镇的农技推广机构统一调整为市、县业务部门的派出机构,将原在乡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人员上划由市、县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派驻乡镇工作,实行双重管理模式和“三方考评”的考核模式。农技人员由过去“一家管”变成现在的“两家管”,其业务工作由业务部门管理,同时接受乡镇的协调和监督。这一管理模式把科技人员从大量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提高水平,也有利于业务部门集中优势力量推广农业技术。这一考核方式对农技人员实行部门、乡镇和服务对象“442”(部门考核40%,乡镇40%,服务对象20%)或“361”( 部门考核30%,乡镇60%,服务对象10%)的考核模式,将农技人员工资总额的30%作为考核工资,年终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兑现。首次将服务对象纳入考核主体,较好地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问题,调动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
五是在提升干部技能上狠下功夫。针对乡镇机构改革前一部分农技人员都是从事传统农业的,其技术水平与当前“新、优、特、稀”的特色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现实,市、县分别出台了农技人员培训三年规划,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急需和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采取有效措施,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思路,用3年时间,对全体在编在岗的市、县、乡农技人员开展以高效农业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了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是在凭政绩用干部上狠下功夫。按照全市大力实施农村“三个百万亩”工程,从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部署,市委实行“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的方式,与部门和乡镇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市委把“各级各部门是否能够把执政为民的能力、水平和政绩体现在群众的口袋里、体现在群众的笑脸上、体现在群众的生活质量上”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标尺,做到真评真考真兑现,2008年对8名乡镇领导干部免职,极大地调动了干部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干部按照市委提出的“五个干事”的要求,立足岗位,真抓实干,争当表率,深入基层,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加深。(中卫市编办供稿)
自2007年5月自治区批复中卫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试点方案以来,中卫市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转变职能为核心,围绕明确乡镇职责重点、优化机构编制配置、创新工作机制、完善考核机制的目标任务,在六个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在转变政府职能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建设服务型、法制型乡镇的目标,将乡镇职能定位在“执行政策、发展经济、搞好服务、维护稳定”四个方面,规范管理性职能,强化公益性职能,剥离经营性职能,把安全生产、土地管理、乡村规划、环境保护、农技推广等以行政执法为主的职能上划到市县政府职能部门,把生产经营性职能推向市场和中介组织,有效解决了乡镇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问题。改革后一些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各行政村设立了便民服务站点,配备了便民服务网络员,对信访、农技服务、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事关民生的事宜实行 “一站式”服务,形成了村级代跑、乡镇代办、部门办结的三级联动服务机制,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二是在优化机构设置上狠下功夫。结合乡镇的地域特点、产业发展和工作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设置乡镇内设机构,既体现乡镇“共性”,又突出“个性”。在“三办三中心”的基础上,在3个乡镇增设了社区管理办公室,在10个乡镇增设了特色产业服务中心。对乡镇领导职数重新核定,扩大交叉任职范围,使领导职数精简了2.9%。工作人员按照“三定”和“九定”方案,采取了竞争上岗和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岗位,干部队伍进一步精干。
三是在理顺权责关系上狠下功夫。针对乡镇“承担无限责任,行使有限权利”的实际,从乡镇与部门责权关系入手,进一步明晰了县乡事权,划分了责权关系,凡是明确由政府部门承担的责任,不准转嫁给乡镇政府承担,确实需要乡镇配合工作的,有关部门要给乡镇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并赋予相应的办事权限。同时,规范对乡镇的评比达标事项,减少乡镇一票否决指标,实现了对乡镇工作的减负、减压和松绑,使乡镇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执行政策、发展经济、搞好服务、维护稳定”上,把更多的力气用在“干得了、干得好”的工作上,有效改善了乡镇权责不对等的体系。
四是在干部管理考核上狠下功夫。按照全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精神和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目标要求,将原隶属乡镇的农技推广机构统一调整为市、县业务部门的派出机构,将原在乡镇从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人员上划由市、县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派驻乡镇工作,实行双重管理模式和“三方考评”的考核模式。农技人员由过去“一家管”变成现在的“两家管”,其业务工作由业务部门管理,同时接受乡镇的协调和监督。这一管理模式把科技人员从大量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提高水平,也有利于业务部门集中优势力量推广农业技术。这一考核方式对农技人员实行部门、乡镇和服务对象“442”(部门考核40%,乡镇40%,服务对象20%)或“361”( 部门考核30%,乡镇60%,服务对象10%)的考核模式,将农技人员工资总额的30%作为考核工资,年终根据考核结果予以兑现。首次将服务对象纳入考核主体,较好地解决了“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问题,调动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
五是在提升干部技能上狠下功夫。针对乡镇机构改革前一部分农技人员都是从事传统农业的,其技术水平与当前“新、优、特、稀”的特色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现实,市、县分别出台了农技人员培训三年规划,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急需和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采取有效措施,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思路,用3年时间,对全体在编在岗的市、县、乡农技人员开展以高效农业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了农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是在凭政绩用干部上狠下功夫。按照全市大力实施农村“三个百万亩”工程,从数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部署,市委实行“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的方式,与部门和乡镇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市委把“各级各部门是否能够把执政为民的能力、水平和政绩体现在群众的口袋里、体现在群众的笑脸上、体现在群众的生活质量上”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标尺,做到真评真考真兑现,2008年对8名乡镇领导干部免职,极大地调动了干部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级干部按照市委提出的“五个干事”的要求,立足岗位,真抓实干,争当表率,深入基层,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加深。(中卫市编办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
石嘴山市委书记李文章调研机构编制工作
下一篇:
中宁县编办以“四个把握”做好机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