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委编办坚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职能职责优、机构设置优、编制配置优、管理体制优”为工作目标,立足部门职责,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体制机制保障。
一是优化职能职责配置,突出园区核心功能定位。坚持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实地走访银川经开区、高新区等8家园区,把脉问诊园区产业定位、布局规划、发展现状,摸清产业发展“脉搏”,广泛征求组织、财政、工信、社会工作等部门以及属地政府意见建议,重新印发银川综保区、苏银产业园、永宁工业园等产业园区管理机构“三定”规定,逐步剥离园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重点强化党的建设、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投资促进、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职能,推动园区聚焦主责主业、聚力经济发展。
二是优化内设机构设置,提升园区运行效率效能。坚持“放得活”与“管得住”相结合,在严格执行自治区各项园区政策规定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园区内部管理体制,率先对园区内设机构实行“总量控制、限额管理”模式,充分赋予园区更大的自主权,明确园区在现有内设机构总额内,按照“精简综合事务部门、加强业务职能部门”的原则,可根据产业定位和工作实际,自主调整内设机构的设置、撤并、整合、更名以及职能职责,更好实现内设机构和职能配置科学合理、权责统一,激发园区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内部活力。
三是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夯实园区发展工作力量。创新园区执法模式,在银川经开区探索实行“派驻执法+双重管理”工作模式,建立协作配合机制,明确职责边界,挖潜调整16名编制,专门用于强化各园区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一线执法工作力量,切实提升监管执法的合力与质效。突破原有政策限制,将园区纳入“高层次人才编制储备库”适用范围,在现有基础上,追加投放相应编制汇入高层次人才编制储备库,同步建立园区引进高层次人才用编绿色通道,全力为产业园区提供优质高效的编制资源支撑。
四是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科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园区发展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思路,将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建设服务办公室更名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银川公路铁路运输物流服务中心更名为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贸易发展中心,系统性重构银川高新区组织架构,创新性建立跨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理顺管理体制,为进一步放大国家级园区引领效应,以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