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 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在事业单位建立决策层及其领导下的管理层为主要形式的组织架构并配套建立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制度安排。根本目的是要强化事业单位法人地位,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提高公益服务能力和水平。中央将其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内容统一安排部署并把宁夏作为试点省区之一,要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根据中央编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自治区编办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在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一)加强调查研究,确定工作思路。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对于事业单位是新生事物,在中央编办安排部署之后,自治区编办牵头,组织相关人员赴上海、浙江、贵州等早期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探索的省区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实际,确定了我区试点工作思路。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将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纳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体安排部署,作为阶段性工作任务协同推进,争取在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完成之前,通过试点工作,建成一批组建规范、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的试点单位,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践经验,为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做好准备。结合当前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核心是强化事业单位法人地位,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收入分配自主权、运营管理自主权,以此为突破口,推进我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二)精选试点单位,打牢工作基础。试点单位是试点工作的实施主体,按照中央编办关于选择试点单位的要求,经事业单位申报、主管部门审核、工作小组筛选、中央编办同意,从教育和卫生系统选择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规模较大、发展势头好、领导班子强、运行机制有基础的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银川市实验中学、银川高级中学、银川市中医医院、石嘴山市光明中学、石嘴山市中医医院等7个事业单位先行试点。中央编办将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和石嘴山市光明中学确定为直接联系指导的试点单位。
(三)出台指导意见,全面安排部署。为加强试点工作的政策指导和统筹安排,根据中央5号文件和国办发[2011]37号文件精神,2012年4月,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推进我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分调研准备、动员部署、组织实施、检查评估4个阶段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召开全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深入动员和安排部署。
(四)制定配套政策,落实法人自主权。为落实试点单位用人自主权、收入分配自主权、运营管理自主权,自治区编办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沟通协商的基础上,会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人社厅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支持事业单位开展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的配套政策意见,从人事管理、运营管理、收入分配、监督管理和其他政策方面给试点单位下放10项管理权限、提出4项优惠政策、规范8项管理内容,为试点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管理体制提供了政策依据。
(五)建立组织架构,科学有效治理。为建立决策科学、监督有力、执行高效的法人治理组织架构,经过认真筹备,依据“结构合理、具有代表性”的原则,按照试点单位选择、主管部门审核、理事会(监事会)聘任的程序,选择试点单位主管部门分管领导、纪检人员和试点单位领导、职工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服务对象、社区代表等组建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9-11人,监事会3-5人;理事长的人选由主管部门分管领导担任,也可以由试点单位行政负责人兼任。结合试点单位实际,2个试点单位不单独设置监事会,监督职能由理事会承担,积极探索多种治理架构模式的经验和效果,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六)完善内部制度,创新运行机制。试点单位依据试点工作配套政策,立足于创新运行机制,突破原有的制度框架,探索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内部运行制度。制定了章程和理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制定了与法人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工作人员招聘办法、岗位管理办法、竞聘上岗办法、考核奖惩制度、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质量评估办法、考评档案实施办法等内部运行制度并有效运行,建立起了打破身份界限实行一体化人员管理、单位与科室及科室与职工两级聘任、以月考核结果和分配系数核发岗位绩效工资、高职低聘及低职高聘、个人考评档案管理等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事业单位运行机制。
二、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效初显
(一)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有关部门把直接管理事业单位人、财、物的权限和服务社会事业的相关职能交给事业单位,把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情放下去,用更多的精力进行宏观调控、制定政策、加强监督、提高服务。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了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益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承载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使政府职能转移能够转出去、接的住、管的好、落的实,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激发了事业单位活力。事业单位突破来自于行政主管部门的束缚,逐步取消行政化色彩,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在行业内发挥特色,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提升行业竞争能力;事业单位引入社会各界参与单位决策和监督,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有力的监督机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决策和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内部逐步建立起能上能下、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等激励约束机制,人、财、物科学合理配置和使用,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大大激发了内部活力。
(三)推进了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政府主管部门给事业单位放权松绑,下放权力,逐步脱离与事业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减少对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事业单位以平等的法人地位独立运行、公平竞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促进公益服务新格局的形成和公益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是在事业单位建立决策层及其领导下的管理层为主要形式的组织架构并配套建立一系列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制度安排。根本目的是要强化事业单位法人地位,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提高公益服务能力和水平。中央将其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内容统一安排部署并把宁夏作为试点省区之一,要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根据中央编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自治区编办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在促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效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多措并举,积极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一)加强调查研究,确定工作思路。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对于事业单位是新生事物,在中央编办安排部署之后,自治区编办牵头,组织相关人员赴上海、浙江、贵州等早期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探索的省区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实际,确定了我区试点工作思路。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将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纳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体安排部署,作为阶段性工作任务协同推进,争取在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完成之前,通过试点工作,建成一批组建规范、运行高效、治理完善的试点单位,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践经验,为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做好准备。结合当前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核心是强化事业单位法人地位,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收入分配自主权、运营管理自主权,以此为突破口,推进我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二)精选试点单位,打牢工作基础。试点单位是试点工作的实施主体,按照中央编办关于选择试点单位的要求,经事业单位申报、主管部门审核、工作小组筛选、中央编办同意,从教育和卫生系统选择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规模较大、发展势头好、领导班子强、运行机制有基础的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银川市实验中学、银川高级中学、银川市中医医院、石嘴山市光明中学、石嘴山市中医医院等7个事业单位先行试点。中央编办将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和石嘴山市光明中学确定为直接联系指导的试点单位。
(三)出台指导意见,全面安排部署。为加强试点工作的政策指导和统筹安排,根据中央5号文件和国办发[2011]37号文件精神,2012年4月,自治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推进我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分调研准备、动员部署、组织实施、检查评估4个阶段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召开全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深入动员和安排部署。
(四)制定配套政策,落实法人自主权。为落实试点单位用人自主权、收入分配自主权、运营管理自主权,自治区编办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沟通协商的基础上,会同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财政厅、人社厅等部门联合印发了支持事业单位开展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的配套政策意见,从人事管理、运营管理、收入分配、监督管理和其他政策方面给试点单位下放10项管理权限、提出4项优惠政策、规范8项管理内容,为试点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管理体制提供了政策依据。
(五)建立组织架构,科学有效治理。为建立决策科学、监督有力、执行高效的法人治理组织架构,经过认真筹备,依据“结构合理、具有代表性”的原则,按照试点单位选择、主管部门审核、理事会(监事会)聘任的程序,选择试点单位主管部门分管领导、纪检人员和试点单位领导、职工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服务对象、社区代表等组建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9-11人,监事会3-5人;理事长的人选由主管部门分管领导担任,也可以由试点单位行政负责人兼任。结合试点单位实际,2个试点单位不单独设置监事会,监督职能由理事会承担,积极探索多种治理架构模式的经验和效果,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六)完善内部制度,创新运行机制。试点单位依据试点工作配套政策,立足于创新运行机制,突破原有的制度框架,探索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不断完善内部运行制度。制定了章程和理事会、监事会议事规则,制定了与法人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工作人员招聘办法、岗位管理办法、竞聘上岗办法、考核奖惩制度、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办法、质量评估办法、考评档案实施办法等内部运行制度并有效运行,建立起了打破身份界限实行一体化人员管理、单位与科室及科室与职工两级聘任、以月考核结果和分配系数核发岗位绩效工资、高职低聘及低职高聘、个人考评档案管理等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事业单位运行机制。
二、创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成效初显
(一)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有关部门把直接管理事业单位人、财、物的权限和服务社会事业的相关职能交给事业单位,把不该管也管不了的事情放下去,用更多的精力进行宏观调控、制定政策、加强监督、提高服务。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了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益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承载政府职能转移的能力,使政府职能转移能够转出去、接的住、管的好、落的实,促进了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激发了事业单位活力。事业单位突破来自于行政主管部门的束缚,逐步取消行政化色彩,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在行业内发挥特色,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提升行业竞争能力;事业单位引入社会各界参与单位决策和监督,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有力的监督机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提高了决策和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内部逐步建立起能上能下、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等激励约束机制,人、财、物科学合理配置和使用,充分调动了干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大大激发了内部活力。
(三)推进了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政府主管部门给事业单位放权松绑,下放权力,逐步脱离与事业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减少对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事业单位以平等的法人地位独立运行、公平竞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促进公益服务新格局的形成和公益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一篇:
自治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