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机构改革工作实现“五个到位”
近日,银川市56个市直党政群部门、直属机构、部门管理机构的“三定”规定(方案)已全部下发执行,这标志着银川市的机构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此次机构改革,银川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大胆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了职责关系,完善了机构设置,优化了组织结构,实现了“五个到位”。
一是以理顺职责关系为重点,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变到位。银川市按照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要求,把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两个最适宜城市”发展战略,本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全面的梳理了各部门的职能和职责关系,重点梳理、研究了政府部门之间和政府部门与辖区政府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科学、合理的界定政府部门职能,减少了行政许可事项,共重新调整界定部门职责209项,其中:新增职责77项,强化职责95项,转移和下放职责30项,取消职责5项,进一步理顺了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了各部门的责任。
二是以调整优化组织结构为中心,实现了机构设置完善到位。此次机构改革,银川市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银川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以优化组织机构为中心,调整、规范了银川市政府机构设置,共撤并了4个工作部门,新组建了3个工作部门,清理规范议事协调机构1个,由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部门管理机构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的3个,由政府部门调整为市委办公厅管理的部门管理机构1个。通过改革,银川市政府共设工作机构35个,其中政府工作部门32个,部门管理机构2个,承担行政职能的直属事业单位1个,政府工作机构比机构改革前净减少了2个,达到了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目的,基本构建了符合我市“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要求的政府组织架构。
三是以编制总量控制为核心,实现了编制和领导职数精简到位。在“三定”工作中,银川市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在不突破自治区核定的行政编制总额内,按照“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的要求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各部门职责任务的多少对部分部门的编制做了适当调整。改革后,编制减少11名。同时,按照自治区核定的处级领导职数限额,依据各部门履行职责和工作量的的大小,以“大稳定、小调整”为原则,科学调整核定各部门领导职数。并根据深化扁平化改革工作的要求,严格控制内设机构,科学设置科级管理职位,科级职数较改革前减少了41名,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是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亮点,实现了三项配套改革落实到位。一是市直部门内部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改革落实到位。根据“审批、执法、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和“政策调研、行政管理、行政审批、执法监督”四大块职责,对各部门内设科室进行整合,并根据职责需要和编制情况分别实行大处制和单层制管理模式,其中有35个部门实行大处制管理,共综合设置大处136个,有24个部门实行单层制管理。二是行政审批“两集中、三到位”改革工作落实到位。对承担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职能较多、年办件量大的单位,集中设置行政审批处,归并行政审批职能,并将职能和机构整建制集中进入政务大厅统一办理,实现了“审批事项、审批人员、授权”三到位;三是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落实到位。严格按照市委“关于机构改革中对经济责任重大的部门实行纪检监察双派驻管理”的要求,设置派驻纪检组和派驻监察室,进一步完善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五是以科学发展为理念,以关注民生为热点,实现了管理体制理顺到位。结合机构改革,银川市重点对城市管理、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国土资源等多项管理体制进行了专项改革调整,一是按照“重心下移、放权强区、条块结合、权责一致、管理到位”的原则,将市、区两级城管部门的职责重新进行了调整明确,理顺了市、区两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建立了顺畅、高效、快捷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和执法体制。二是根据目前我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上下不顺,乡镇管理乏力的实际,调研提出了市、区、乡(镇)三级国土资源体制改革调整意见。重点解决了2005年全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后,辖区、乡镇(街道)国土资源管理乏力,体制不顺的问题。三是为促进打造全国“食品安全城市”,调研提出了银川市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意见,研究拟定了市属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和职能整合的方案,为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通过调整理顺,许多关系到重要民生问题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市、区两级行政管理职责更加明晰,关系更加顺畅,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取得了一定成效。(银川市编办供稿)
近日,银川市56个市直党政群部门、直属机构、部门管理机构的“三定”规定(方案)已全部下发执行,这标志着银川市的机构改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此次机构改革,银川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大胆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了职责关系,完善了机构设置,优化了组织结构,实现了“五个到位”。
一是以理顺职责关系为重点,实现了政府职能转变到位。银川市按照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要求,把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两个最适宜城市”发展战略,本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全面的梳理了各部门的职能和职责关系,重点梳理、研究了政府部门之间和政府部门与辖区政府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科学、合理的界定政府部门职能,减少了行政许可事项,共重新调整界定部门职责209项,其中:新增职责77项,强化职责95项,转移和下放职责30项,取消职责5项,进一步理顺了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了各部门的责任。
二是以调整优化组织结构为中心,实现了机构设置完善到位。此次机构改革,银川市严格按照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银川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要求,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以优化组织机构为中心,调整、规范了银川市政府机构设置,共撤并了4个工作部门,新组建了3个工作部门,清理规范议事协调机构1个,由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部门管理机构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的3个,由政府部门调整为市委办公厅管理的部门管理机构1个。通过改革,银川市政府共设工作机构35个,其中政府工作部门32个,部门管理机构2个,承担行政职能的直属事业单位1个,政府工作机构比机构改革前净减少了2个,达到了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目的,基本构建了符合我市“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要求的政府组织架构。
三是以编制总量控制为核心,实现了编制和领导职数精简到位。在“三定”工作中,银川市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在不突破自治区核定的行政编制总额内,按照“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的要求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各部门职责任务的多少对部分部门的编制做了适当调整。改革后,编制减少11名。同时,按照自治区核定的处级领导职数限额,依据各部门履行职责和工作量的的大小,以“大稳定、小调整”为原则,科学调整核定各部门领导职数。并根据深化扁平化改革工作的要求,严格控制内设机构,科学设置科级管理职位,科级职数较改革前减少了41名,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是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亮点,实现了三项配套改革落实到位。一是市直部门内部组织机构“扁平化”管理改革落实到位。根据“审批、执法、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和“政策调研、行政管理、行政审批、执法监督”四大块职责,对各部门内设科室进行整合,并根据职责需要和编制情况分别实行大处制和单层制管理模式,其中有35个部门实行大处制管理,共综合设置大处136个,有24个部门实行单层制管理。二是行政审批“两集中、三到位”改革工作落实到位。对承担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职能较多、年办件量大的单位,集中设置行政审批处,归并行政审批职能,并将职能和机构整建制集中进入政务大厅统一办理,实现了“审批事项、审批人员、授权”三到位;三是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落实到位。严格按照市委“关于机构改革中对经济责任重大的部门实行纪检监察双派驻管理”的要求,设置派驻纪检组和派驻监察室,进一步完善了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五是以科学发展为理念,以关注民生为热点,实现了管理体制理顺到位。结合机构改革,银川市重点对城市管理、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国土资源等多项管理体制进行了专项改革调整,一是按照“重心下移、放权强区、条块结合、权责一致、管理到位”的原则,将市、区两级城管部门的职责重新进行了调整明确,理顺了市、区两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建立了顺畅、高效、快捷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和执法体制。二是根据目前我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上下不顺,乡镇管理乏力的实际,调研提出了市、区、乡(镇)三级国土资源体制改革调整意见。重点解决了2005年全区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后,辖区、乡镇(街道)国土资源管理乏力,体制不顺的问题。三是为促进打造全国“食品安全城市”,调研提出了银川市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改革调整意见,研究拟定了市属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和职能整合的方案,为全市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通过调整理顺,许多关系到重要民生问题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市、区两级行政管理职责更加明晰,关系更加顺畅,转变政府职能、理顺职责关系取得了一定成效。(银川市编办供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
银川市编办认真谋划2010年工作思路